居中為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教授,右三為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,右二為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,右一為上海國民集團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章培昊,左一為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副總編趙安平,左二為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、天津宏仁堂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彥森,左三為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延濤
2月28日,“2021兩會·健康策”中醫藥專場論壇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教授,全國抗擊新冠肺炎先進個人、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,廣譽遠董事長張斌等知名中醫藥企業代表,齊聚一堂,圍繞“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”,為中醫藥發展出謀劃策。
會上,張伯禮院士動情地說,我們如何乘勢而上,利用這大好的時機,在總結好抗疫工作的同時,如何迎接“十四五”的建設,特別是總書記提出“四個面向”,增加了“面向人民的健康”。前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》,今年國辦又下發了《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(以下簡稱“《若干政策措施》”),這一連串的文件都對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做了非常好的部署。對于中醫藥企業而言,如何真正做到乘勢而上?廣譽遠董事長張斌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,尋找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新機會。
《若干政策措施》提出實施道地中藥材提升工程,引導中藥材溯源和標準化。張斌認為,在此背景下,一批專業機構和企業將參與規則和標準制定,形成新的原料供應模式和產業格局。他指出,近30年中醫藥曾經被邊緣化,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是中藥品質不穩定,甚至有人以次充好,或者偷工減料,造成中藥療效的不可靠性。劉清泉院長認為,中醫長期生存發展的原因之一是療效好。如果沒有道地好藥材,沒有傳承精華的炮制工藝,中藥的療效將難以保證。為此,廣譽遠不僅制定了嚴格的中藥材品種和屬地篩選標準,還在全國建立了十余個道地藥材基地,如人參、三七、當歸、黃芪等,保證藥材的高品質和道地性。隨著道地藥材評價體系和追溯體系的建立,將推動中藥材供應體系洗牌。一方面優質道地藥材的需求將增大,道地藥材產區和優質藥材供應商將迎來新機會;另一方面,以次充好的低品質中藥將加快退出市場,有利于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。隨著中醫藥評價體系建設不斷完善,優質中藥的價值將被進一步肯定,有利于高品質中藥市場的發展。張斌說:“這次文件(《若干政策措施》)提出要重視中藥的品質,提到醫療機構炮制使用的中藥飲片、中藥制劑實行自主定價,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。我認為這是從政策上進行了松綁。”這對高品質中藥市場具有革命性意義。過去中醫藥定價主要參考西醫標準,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藥材等級和炮制技術對中藥成本和療效的影響。“由于低價競爭,有一段時間出現過成本倒掛的情況,使得廣譽遠不得不停產了一批中藥”,張斌回憶說。高品質中藥的關鍵在于道地藥材和炮制工藝,高等級道地藥材的有效成分更高,而藥材炮制可以將藥效發揮到極致。為了深入研究九蒸九曬古法炮制技術對熟地黃藥理成分的影響,廣譽遠花了5年的時間。“通過現代技術驗證發現,經過1-3蒸曬的熟地黃含有較多的大分子多糖類物質,經過9次蒸曬的熟地黃含有更多的小分子多糖,而這些小分子糖類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和轉化”,張斌補充說,“我們還研究姜炭炮制對藥效發揮的影響,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對鹿茸藥性的影響等。”《若干政策措施》中提到,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所納入醫聯體建設。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診所組建團隊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,按規定收取簽約服務費。張斌指出,這將推動一批優質中醫藥診所連鎖和平臺的產生。張斌認為,以線上平臺與線下醫館相結合的模式,搭建自有平臺、自有供應鏈、自有醫館的三自有體系,可能是行業破局關鍵點。近年,廣譽遠在全國各地建設國醫館、國醫堂,重點打造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知了有方,從醫藥工業向中醫藥專業化服務拓展。張伯禮院士評價說:“剛才張總提出他的企業對工藝優化升級,服務要升級,產品質量要升級,我想這是大勢所趨,靠質量求發展,以質量為內涵,這是我們國家轉變發展方式,就是要高質量。”